行业动态
NEWS CATEGORY
热门产品
高扶手南官帽椅
高扶手南官帽椅
红酸枝仿竹节扶手椅
红酸枝仿竹节扶手椅
红酸枝雕龙宝座
红酸枝雕龙宝座
红酸枝二橱
红酸枝二橱
海南黄花梨·顶箱柜
海南黄花梨·顶箱柜

德将为汝美 ——邵氏世嘉古典家具亮相嘉德2021秋拍

2021-11-13 16:03:47


    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庄子·知北游》)


邵氏世嘉古典家具亮相嘉德2021秋拍。近年,中国古典家具在拍卖市场中亮点纷呈,热度不减,而当代家具能入选拍卖行的并不多见。嘉德2021秋拍中,邵氏世嘉的两件作品进入了大众视野,以渊雅的器型,严谨的工艺,的选材备受关注,一为小叶紫檀圈椅(成对),一为老料黄花黎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对)。且邵氏世嘉仅送拍两件作品,均入选,这在拍卖界实属难得,邵氏以何种在古典家具拍卖市场中而出?带着好奇与疑问,笔者走访了邵氏世嘉古典家具。


                               嘉德2021秋拍·邵氏世嘉老料黄花黎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对)

                                   嘉德2021秋拍·邵氏世嘉小叶紫檀圈椅(成对)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中国古典家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绝非仅为日用,如远方之高山,深而曲;做家具,做收藏级的家具,则如在弯弯曲曲甚至若有如无的山路远行,步迟但需稳健,不仅是制作产品,还要能传承古人的智慧,接续古人心。”

邵氏世嘉董事长邵桂岭先生的寥寥数语,道出他从业以来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感悟。



行正坐端——从椅子做起

邵氏世嘉展厅,几、案、屏、架、椅、凳、床、榻……无一不有,家具虽多,却因陈设有序反而显得疏朗有致,木香萦绕,更显空间通透,让人安静。“家,是人心灵的休憩所,家具则首先应实用,其次应予人舒适,使心有所归。”邵先生说话不紧不慢,透着平正、安稳。



                                       邵氏世嘉展厅


“我做家具,就先从椅子做起,人,就要行正坐端。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垂足坐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席地坐分危坐、就是咱现在说的正襟危坐,安坐、凭坐。有了垂足坐的生活习惯后,坐具样式就多了:圈椅、官帽椅、灯挂椅、玫瑰椅、交椅、方凳、圆凳等。从一把椅子,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变迁,椅子以及陈设位置里还藏着中国人的‘礼',中国人腰杆直,就是因为咱坐椅子,不是‘窝'在沙发而是‘立',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先做椅子还因为椅子难做,先从难做的历练,用什么榫,用什么料表达不同椅子类型的气质。尤其圈椅,有韵味的家具更难做到位。”邵桂岭先生指着一张圈椅接着说道:“圈椅最讲规矩、方圆,这张托泥圈椅改了41次。过一段时间再看,又觉得还可以更美,于是再改。”

“修改41次!是每次都重新做一把,还是只改一个部件即可?”惊叹之余不免发问。

“比如案子可以只改部件,但椅子牵一发动全身,每次都重新做一把。”

“不如定一个标准,都按照标准做不就行了?”

“制定标准就是低标准。只是制定一个标准是不够的,做家具也同书法艺术一样,同一个字,今天写的跟昨天不同,只要有手工制作的成分,每一件都会有细微差别,每天都应该有所提高,没有止境。反反复复修改,事实上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不是所谓主义,而是去伪饰露自然,不停修改是在剔除多余,色、纹、形和合为一,呈现它们原本的精神,古人说‘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人如是,物亦如是。这把椅子一次修改腿足粗細只缩减了半毫米。”

看着我们狐疑的表情,邵先生请工人搬来另一把几乎一模一样的椅子,两把椅子并排置于眼前时,你会相信,一件家具的“精神”就在这毫厘之间。

如此不厌其烦地锤炼一件家具,需要怎样的耐心与坚韧,而邵先生只是轻描淡写地道:“既然已经看到了缺点,为什么不改呢?”

送拍的两件作品均是椅子,邵先生介绍道:“一件是南官帽椅,改了十几次,曾在大赛中获奖,当时去参赛,心里还是忐忑,却不是为了评奖,只是想把自己认为的家具拿出去,听听专家们的意见,评委张德祥老师称‘此对椅子从用料到设计制作几乎无懈可击',虽然得了作品奖,回来后还是又改了好几次;另一件圈椅,也改了很多次,至于其它也没什么好说的,送拍也只是想听听人的意见,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再改……”

如此精神,终究,可以做出传世的家具。


以道不以巧——做收藏级的家具

家具,能升华为艺术品?

                                                  邵氏世嘉古典家具/陈设

一行人走进邵氏世嘉的生产车间,没有预想中的刨花横飞,满地木屑,只有干净利落、井然有序。

车间里几位老师傅正准备开锯一块黄花黎料,黄花黎前就已成为稀缺品,其变幻莫测的纹理、光而不耀的色泽以及沉稳内敛的香气自明朝以来就成为文人制作传世家具的,至今仍是收藏界的宠儿。准备开锯的材料适合于什么器物的成造,邵先生与老师及老木匠师傅经过多次探讨,制定方案,这不仅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还要能慧眼识材。“因材制器”是家具行里无人不晓的道理,能做到却也有难度。“了解木性,不同种类木材的密度、油性、纹理、色泽不同,开锯、干燥方法亦不同,这些特性是决定选材、配料、器型的基础。”


                                                  邵氏世嘉古典家具/工厂一隅


近些年珍贵的木材越来越稀缺,邵先生一直认为应珍惜木材,不是因为黄花黎、紫檀的价高才珍惜,其他木材一样,都需要用敬畏之心去使用,价低的木材选材、配料得当,也能做出美好的家具;价高的木材,如用材不当,也未必能做出收藏级的家具。

                                                  邵氏世嘉古典家具/原材料


如何让家具这一日用品,升华为艺术品,是邵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艺术本就是生活的延伸,家具是日用但不能庸常,高雅但非疏离,艺术气息与烟火气如何统一在一个物件儿,恐怕除了自己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深积厚养,还需要我们能达到平视万物,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精神境界。”

照着做还是“随时代”做?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初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先生一幅画中的题跋首句,世人拿出此句当作口号,不仅在书画界乃至延展到当代其他艺术形式中,高喊创新,要随时代立新法,传统家具行业内也有创新的声音浮出,各种新中式家具也进入市场,当问及邵先生关于家具是按古代经典家具传统制式照着做,还是随着时代创新去做,他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首先,“笔墨随时代”,是石涛先生的半句话,整段题跋完整读一读再结合他“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思想就会明白“笔墨随时代”是“在每个时代都自创一新法”的意思,而是不为古法所缚,也不能为了古法而求变,“随” 这个时代人的自性去创造,自性呈露,物性自显,庄子说:“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就是收起自己的小聪明,去除所谓知识的遮蔽,让思虑专一,自性之美自显,自然处于道中,而不是去寻找一个“道”。否则就如石涛先生题跋中一句‘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其次,传统家具的制作,在使用传统用材的前提下,不能轻言创新,但也不是一比一复制仿做,只能说首先是继承然后谈改制。当代仍能看到的古代经典家具,经过几的时间流传至今,其形制、结构、用材自有其道理,我们也许能模其形,而烙印在器物上的时代气息和境界是模仿不了的,但我们可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这需要我们自身首先能达到那样的精神境界。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古人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对某些存在缺陷的古代家具(因受当时某种局限,如加工工具或制作者本身的局限)进行改制,改制不是乱改,是经过分析,找出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制,所要达到的境界便是古人说的‘风韵正,天真全,即名,'就是在有了合理的结构、准确的选材后,做到有味儿有神。

再次,要做出能传世的家具,除制作工艺、材质外还要琢磨其结构,穷究其底蕴,突破了这几个瓶颈,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家具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深沉的人文精神,古人尤其文人的审美意趣都要能深刻领会,否则不能做出传世的经典家具。


俯仰无愧——做有温度的家具

前,笔者作为一个传统家具小白,有一位业内老师传授一经验:看家具不要用眼,要用心,远远看一件家具,你想走近它,想触摸它,看见椅子想坐上去,那就是好家具。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意思,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家具的温度”。今次在邵氏世嘉更有体会,而邵氏家具的温度却还有另一层意思。

“俯仰无愧即是我做企业的信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心无亏欠——这是做人的底线,这个底线是自己设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邵先生的这几句话在当下这个时代听起来有些震耳发聩,我们从物质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俯仰无愧”显得多么的稀缺与可贵。家具行业随着原材料价格一直走高,尤其紫檀、黄花黎,市场上的替代木材比比皆是,比如卢氏黑黄檀、东非黑黄檀;越南黄花梨、大叶黄花梨、非洲黄花梨、印度黄花梨,还有人工种植的 “东京黄檀”,都是黄花黎的替代木材。一个个相近又难分彼此的名字混淆视听,仅看色泽和木纹也很难辨识。“不掺假”,本来是一个企业的基本底线与良知,在当下却成了“境界”。

“我的微信有一个客户群,400多位客户在一起,有朋友告诫我说,这可是做生意的大忌,如果有一人说不好,那全部人都知道了……但我有自信,因为邵氏不偷工减料,榫卯结构严谨,从里到外都没有白皮,这已超出国标,干活的人都埋怨说出材率低,就算成本再高,我也要坚持,该省料的省,不该省的地方不能省。事实证明,这么没出过任何问题,有些客户成为了朋友,多少年来依然彼此信任……”

这就是邵氏世嘉古典家具的温度。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邵氏之源

“有一句古话我很喜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端,就是本源,符,是外在显现,大概意思就是由符及源,由器及道,道器一如,天地流转,生生不已。邵氏世嘉古典家具的本源,就是我的师父和老师们,是他们让邵氏生生不息。” 

在邵园里的栖凤亭,邵先生聊起了他的师长,一字一句甚至眼神里都带着敬意,颇有程門立雪之风。“我想把厂房边的空地都规划成园林,其他都还没开始设计,但我要先建这座栖凤亭,借以表达我对师父、老师们能来到邵氏的敬意。我有三位师父,还有好几位老师,找对了领路人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所以常怀感激。他们一直提点我,每一次遇到瓶颈都有他们的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本想请邵先生聊聊创业初期的经历,他对那段艰难的时期只是一掠而过,云淡风轻却不失幽默地说:“学费都是要交的……因为那些挫败,我开始学习,汲取经验,去博物馆看老家具,去同行处看新家具,逛文物市场,参加研讨会,走访藏家,拜访老木匠,拜师学艺,观摩老家具的拆卸,请各专家指导,师父、老师们齐集邵园,蜕变就在当下……” 

有师父就有传承。

                   邵桂岭先生与几位师父合影,左起:陈寿洪先生、种桂友先生、刘瑞祯先生,邵桂岭先生


刘瑞祯先生,是邵先生的位师父,一位教育家、书法家、传统文化学者。年轻时他就玩老家具收藏,“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他之手之眼的家具何止千件,能观古典家具之相会相外之神,刘老师将自己几十年凝练出的眼力都传给了邵先生,更从中国传统文化、陈设美学等方面给予指导。位师父是胡德生先生,中国古典家具专家,在故宫从事家具研究40余年。胡德生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专家等职。著有《明清宫廷家具二十四讲》、《中国古典家具》、《明清家具鉴藏》等著作,参与主编的著作不胜枚举。第三位师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种桂友先生。

                                                  邵桂岭向胡德生先生拜师礼


                                                  邵桂岭向种桂友先生拜师礼


种桂友先生有一位师兄,他18岁和种桂友先生进龙顺成学徒,他曾说过“我那师弟脾气特别,一般看不上谁,他能看上的人是了不起的,他看重邵总的为人,有进取心,是做事的人。”

邵桂岭的师傅就是想把毕生所知传下去,更希望中国传统家具的技艺能传承,做传世的家具,若干年后能成为古董,对得起世人,对得起师承。”

周默先生,是邵桂岭先生经常提及的一位老师,不论话题转到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听到这个名字。当然,作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周默老师,其大名在跟木材有关的行业里是无人不知的,所著《木鉴》更是家具界“圣经”一般的存在。中国古代家具方面的研究专家中,考据与实证并重的学者并不多,虽然著作等身,但周默老师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一生与森林、木材为伴。周默老师常常到邵氏世嘉指导:“邵总这个人,虚己以听、春诵夏弦、笃学好古,不仅自己学,也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学,还特别能坚持,每年都能看到他的进步……今年邵总开始做海南黄花黎的家具,我就带他去海南,帮他挑选每一根木材……”




                                  周默先生于海南亲自为邵氏世嘉挑选黄花黎原材


古典家具研究学者谭向东先生,经常到邵氏世嘉指导,这位新浪原创博客《古典家具研究》的作者,发表原创文章千余篇,也是《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存世量数据库》创建人,央视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撰稿人。

                                                邵桂岭先生向谭向东老师请教


                                                  谭向东老师在邵氏世嘉指导


如此阵容的专家团队,是一般家具公司不具备的,且在老师们的言谈中能听到大家对邵氏的认可与厚爱,能那么多老师的提携,亦可想见邵桂岭先生的为人。


濯炼精神,静水深流

邵园内,栖凤亭边清樾参差,展厅前修竹引风,这里已不是仅为一间工厂那么单薄,万物自在舒卷,却是一个活泼泼、朗澈的世界,有师生情长、金兰之契,生气远出、真性灿然。邵氏世嘉古典家具,跳出了普通家具制造的概念,以古淡之心传承中国古典家具工艺甚至文化,让“传统”活在当下。“丹青难写是精神”,家具彼同,一件家具的精神映射着中国古老文化哲学、生命关怀意识,家具既是生活美学,也是人之生命精神的呈露。

庄子说:“水静尤明,而况精神。”这“静水深流”的境界也许必待体悟才能明白。人人被时代、被利益、被无孔不入的信息所裹挟,如同被网住的鱼,如何做“透网之鳞”,如何保持独立精神,走一条透脱自在之路?

邵桂岭先生不厌其烦锤炼一件家具,想必濯炼的是自己的精神。此一“濯炼”也许是透脱自在、静水深流之径。

                                                  刘瑞祯老师为邵氏挥墨题字


上一篇:红木家具的冬季保养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冀公网安备 13092502000084号